不可不知的书画常识
1.
不可不知的书画常识之金石
很多书画爱好者,收藏了不少的书画作品,但是对于很多书画字画方面的常识和小细节,却仍然不够清楚,第一字画网对书画艺术方面的很多细节常识仔细做了梳理,整理归纳后将分为多篇陆续登出,一来可以为书画的资深收藏爱好者理清思路,二来可以为一些收藏书画的新人提供有用的书面资料。有时候很多很细小但是很重要的书画知识在我们脑海里比较含糊,甚至容易被我们忽略。这里讲的第五篇就是针对金石的小常识:
从碑刻、铜器上墨拓下来的书迹和图像。实物最早见于唐代。方法是宣纸受湿蒙于器物碑刻上捶拓之,使宣纸呈凹凸,蘸墨拓成。拓本有两种拓法。据叶昌炽《语石》说,用白宣纸蘸浓墨重拓,拓后砑光,黑可鉴人,称为“乌金拓”。用极薄纸蘸淡墨轻拓,望之如淡云笼月,称为“蝉翼拓”。
金 石
古铜器、石刻的总称。“金”是指钟鼎铜器之类, “石”指碑碣之类。古代人多 于金石上镌刻文字,颂功、纪事、寓戒。迄清代,金石考古之风大盛,成为新兴的专门之学。
篆 刻
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。先秦及汉魏时期,篆刻印章由印工镌刻。到了元代,画家王冕开始用石料入印, 明清时期印学日渐发展. 出现了很多篆刻家,形成各 种流派。篆刻是书法艺术通过刀刻以后的再观,也是书法、章法、刀法三者综合的艺术。
镌刻印章的一种石料,产于福建。石料有多种颜色,透明如冻者名“:寿山冻”;纯净如羊脂者名“白芙蓉”;略呈透明,色为橘黄、熟栗黄、枇杷黄者名 “田黄石”。皆是印材之上品。
青田石
镌刻印章的一种石料,产于浙江青田方山,色彩丰富, 以青色居多,石质莹萃而呈透明如冻者名“青田冻”,还有“白果冻”、“兰花冻”都是入印土品。
昌化石
镌刻印章的一种石料,产于浙江昌化玉石洞,有红、黄、褐色, 以灰白色居多,质略透明,如熟藕粉者名“昌化冻”。上有鲜红斑块,或全红如鸡血凝结者名 “鸡血石”或“鸡血冻”。皆入印最佳上品也。
巴林石
镌刻印章的一种石料,产于内蒙古巴林右旗。巴林石隶属叶腊石,石质细润,通灵清亮,质地细洁,光彩灿烂,颜色妩媚温柔,似婴儿之肌肤,娇嫩无比。巴林福黄石质透明而柔和,坚而不脆,色泽纯黄无瑕,集细、洁、润、腻、温、凝六大要素于一身,金石界素有“一寸福黄三寸金”之说;巴林石中鸡血石,有“草原瑰宝”之美誉,该石温润脆爽,软硬适中,宜于镌刻,是石中妙品,令人在玩赏之余,不禁产生丰富的遐想,感叹大自然造物的神奇。有人称巴林极品石是集“寿山田黄”之尊,溶“昌化鸡血石”之艳,蕴“青田封门青”之雅的印坛奇葩,其评价正可为巴林石之写照。
2. 不可不知的书画常识之书法
很多书画爱好者,收藏了不少的书画作品,但是对于很多书画字画方面的常识和小细节,却仍然不够清楚,第一字画网对书画艺术方面的很多细节常识仔细做了梳理,整理归纳后将分为多篇陆续登出,一来可以为书画的资深收藏爱好者理清思路,二来可以为一些收藏书画的新人提供有用的书面资料。有时候很多很细小但是很重要的书画知识在我们脑海里比较含糊,甚至容易被我们忽略。这一次讲的第四篇就是针对书法方面的常识:
书 法
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。指用毛笔书写汉字(篆、隶、正、行、草)的法则。主要讲究执笔、用笔、结体、点画、章法,如疏密得宜,前后呼应,行气贯通等。书法注重笔法、笔势、 笔意。
金 文
亦称钟鼎文。是古代青铜器上的文字,因多镌刻金属器皿上,故此得名。书体由甲骨文演变而成,圆浑古朴、,富有变化。
甲骨文
也称做为契文、 卜辞、龟甲文字。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字。因多镌刻书写在龟甲、兽骨之上,故此得名甲骨文。文字象形简古, 内容多为卜辞或与占卜有关的 纪实文
字。
小 篆
也叫秦篆;通用于秦代,形体偏长,匀圆齐整, 由大篆衍变而来,今存《琅玡台刻石》、《泰山刻石》残石即小篆代表作。
铁线篆
是小篆的一种,由秦代《泰山刻石》、《琅玡台刻石》等玉筯书风中脱出,用笔圆活,细硬似铁,划一首尾如线而得名。
篆 书
字体名。(1)泛指汉代隶字以前的古代文字。如小篆、籀文、金文、甲骨文等。 (2)指春秋战国时通行于秦国的籀文(如石鼓文)、秦统一后的小篆及汉代的缪 篆。 籀
文 也叫籀书、大篆,字体多重叠。春秋战国时通用于秦国。
隶 书
亦称“佐书”、“史书”,字体名。形体扁平方折,便于书写。始于秦代,通用于 汉魏。隶书的出现,冲破六书的造字原则,奠定了楷书的基础,标志汉字演进史 和
书法史上的转折。
缪 篆
是汉代摹制印章用的一种篆书体。形体平方勾整,饶有隶意,而笔势由小篆的 圆匀婉转变为屈曲缠绕,具绸缪之意,故名。
章 草
早期的草书,始于汉代。由草写的隶书演变而成。与今草的区别是它保留了隶书等笔法的形迹,上下字独立而不连写。
正 书
亦称楷书、真书。为了端正草书的漫无准则和减省汉隶的波磔, 由隶书发展演变而成。形体方正,笔划平直,可以楷模,故名。
行 书
介于楷书、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,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。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。笔势不象草书那样潦草,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。楷法多于草法的叫“行楷”。草法多于楷法的叫“行草”。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。相传为汉末刘德昇所创。行书一般在楷书形体的基础上,作流畅便捷的书写,既不象草书纵放难辩,又比楷书生动简便,是社会上广泛使用的手写书体。
题 跋
写在书籍、碑帖、字画、作品上的品评、追述故事,考证版本及渊源等方面的文字。写于作品前面的文字叫“题”,在之后的文字叫“跋”。书、画的“题跋”是作品的一部分。其内容与形式及位置要与作品密切配合。书、画,题跋、印章之间互相联系,互相增益,使之成为统一的整体。
馆阁体
书体名。明、清时期科举考卷的字体,要求写得乌黑、方正、光洁、大小一样。到清代中期,要求更严,使书法艺术到了僵化程度。在明代此种书法叫“台阁体”,
清代则叫“馆阁体”。因当时馆阁及翰林院中的官僚擅写这种字体,故名。 后来把写得拘谨刻板的字贬称“馆阁体”。馆阁体只是一种体式。又叫中书体,主要体现端正中规中矩,忌讳狂怪,古代翰林院,中书省颁布政令书写文书,档案用的一种体式,就象现在得规范字,普通话,标准音,国际化等等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湖南古玩网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或源自网络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