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沙古玩市场-湖南古玩网重新升级上线【敬请收藏】
    0

    谈对古墨鉴定的一些心得

    2018.05.18 | 古玩网 | 318次围观


    (古墨鉴定)

        我是一直反对照本宣科地看古玩书再按图索骥的,更痛恨所谓“专家”之言。很多人深受其害,满口书本语言,我只谈自己的一些感受。

        首先,入眼的第一点即“气息”,前人刻墨模有他的时代特点和气息,这和书画同理。是仿不出来的。古模“填金字”相当于篆刻中的白文,必浅刻,(墨模如“泥封”模具和墨的效果是相反的,此指墨面效果。大墨有例外的“填金字”会相对深些,但古时大墨少。)笔画的起止处要求锋芒毕现,即见刀。再以纯金粉填之恰好与墨面齐平,视之如书出的效果。反之的朱文则深刻,效果如汉瓦当,立体感强,遒劲有力。

        “填金字”的浅刻和朱文深刻是很见功力的。“填金字”浅若发丝(刻时墨模上是朱文),平底时(即铲除无字处)稍有不慎,刀就往下钻,这样就像和面粉,水少了加面粉,面粉多了又加水,也就越刻越深了。平好底,刮平凹凸,稍不慎字细微之处的锋芒也被带掉了,(现在的图样均严重走样不认娘亲,所以也谈不上见刀的细微处了。)今人刻模均不通书道,更谈不上心手双畅了。
    再,墨模中的小印,由于工匠不识篆,逮到胡乱刻,如青花碗底押印。懂篆的兄台可以此做参考。

        因我以前刻过墨模,后来在上学期间帮私人墨厂刻,以此挣钱交女友,买烟抽(现在戒了),故有点心得体会,即以模视墨,这是第一步(要防止以旧模新做,古时墨模稍有损坏即刨平重刻,发现墨面有损坏的就要存疑了。)。

        然后看墨面效果,古墨如新出(保存不好的除外),墨面黑、亮、金色沉稳,绝无霉斑,在墨的边缘部位有磕碰掉的露出的地方亮如镜面(稍有夸张,但不为过),且墨面绝无毛孔,如玉版。

        经常去博物馆看古代书画展的人应该有这样的感受,很多古人的字画纸白墨新,像刚写、画好的一样,不像古董店里悬挂的“古书画”用高锰酸钾(俗称PP粉)刷得像上了绣的铁皮。(屯溪老街大大的有)

    误区:

    一. 闻。

    很多人买墨,一拿上手即做犬状送到鼻下猛嗅,古墨即使还有香味,其质在内,须磨出方知。墨外部的味是环境味,如和樟脑放一起就是樟味,和旧书、纸搁一道则是旧书纸的味,可以说凡能闻到香味的则假或后加的香料用以蒙人的。我有时也闻,是要闻出作假的材料的味(如买瓷器也要闻)我对他们作假的手段比较了解,每年都在更新,现在我也跟不上了,如电脑快奔5了吧。

    二.掂量。
    即以手估轻重,有专家说重好,有专家说轻对,我想首先你要掂量过无数古墨(非赝品),才可去掂。这就像卖肉的,卖了一辈子肉,要一两、要半斤,无须用称,随手捻来。所以我对掂不推荐。古墨年代久远,胶性也褪了,比起同一规格的新墨来自然要轻一些喽。

    三.要霉变。
    我亲见老街某古董店里墨霉得长毛,像徽州毛豆腐,即使真为古墨也可扔了。墨的作假就像时装一样,一年一个花样。
    就到这,等我想起来了再补。再放厥词。(我预留两个版面,等我回徽州扫描我藏的老墨再上传,因一手资料的原因我只贴局部。谅解。)

    分享:

    “轻胶十万杵”光绪年制,商家误导好墨必胶重,以讹传讹,以至于藏墨家尹润生也引用作如此说,实为荒谬之极!导致他的书中论述有自相矛盾处。
    版权声明

   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湖南古玩网立场。
    本文系作者授权或源自网络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
    发表评论